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学子,假期怎么过?!

江盛盈 清华大学 2023-11-29

如果给你一个夏天

你会选择怎样度过?

 

“去高原数羊”

“在村小搭个微电网”

“体验一线边防部队生活”

“申请2个专利”

“与一线工程师同吃同住”

......

这是2023年暑假

清华师生的选择

从实践学习,向大地讨教

上一门行走在路上的课堂

 

今年夏天

清华大学参与社会实践的

师生总数再创新高

997支队伍

10562人次师生

奔赴祖国各地及海外33个国家和地区

 

“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

让我们一起走进

清华人的夏天




01|青春描红了祖国界碑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穿过茂密的灌木,蹚过成片的沼泽,耳边有成千上万只蚊虫在嗡鸣;在被称为“蚊虫王国”的新疆边境参加巡逻,自动化系的学生李明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换上武警战士的衣服,李明洋和同学们跟随战士进入岗哨。他清晰地记着,当晚站岗时月亮从天边升起,前方城中灯火慢慢被点亮,“我感受到了安适、宁静。”站在祖国最遥远的地方,李明洋切身地感受到,“正因为无数的战士坚守在自己的边防岗位,城市里的人们才可以生活在这习以为常的和平中。


脚步向前,更多的边防故事被这群大学生们所知晓。今年暑假,在清华大学“百年接力 强国有我”的建党百年主题号召下,由清华大学6名退伍大学生士兵发起的“青春界碑, 国土边防”支队,集合了校内不同专业的同学在这个暑假奔赴祖国西藏、新疆、吉林、南海等的祖国边陲艰苦地区,寻访守卫在边疆一线的无名英雄,记录战士们平凡而伟大的戍边故事


“青春界碑, 国土边防”支队在“蚊虫王国”对界碑描红、

在吉林张鼓峰参与中俄边境巡逻。(左右滑动查看)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重视精神指引和理论学习是清华实践的生动写照。7月14日,全国大学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启动周系列活动在清华大学举办,数千名清华师生奔赴祖国万疆。清华实践追随总书记脚步,在实地调研中体悟总书记指示精神,在行读中国中感受时代的巨大变迁


今年夏天,“移动课堂”一直走在路上。为支持学生全面发展,清华大学新开必修课《思政实践课》共组织440余支支队实地调研,来自各院系、校机关、后勤等部门的300余名教师深入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共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支部同行,同频共振,“集体”进一步催化了实践路上的学习和体悟。





02| 在村小搭个微电网

——将专业知识落地

搬水泥、挖坑道、铺线路、搬光伏板......直至灯光被点亮。在新疆喀拉亚尕奇小学,新搭建的光伏电站为校园发出了第一道光。独立完成这些工作的,是千里之外赶来的清华学子——清华大学电机系“梦之网”支队。


利用专业知识,点亮一方天地。在“双碳”背景下,支队前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喀拉亚尕奇乡。“从前期设计、原材料搬运再到搭建成网,每一步都是我们自己完成的”,电机系学生李昂介绍道。


知易行却难,施工的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不少挑战。没有合适的螺丝,就需要花上2小时的车程跑到县城;找当地老师傅请教打孔,却语言不通;盛夏的新疆,白天热得格外难熬......“突发情况”之多,也逐渐成为“常见情况”。但也正是在生动的实际中,知识的应用变得具象,“我从工程实际对分布式光伏的搭建、运行、成本等各个方面有了实在且细致的认知”,电机系学生杜博骏表示。一周过后,同学们、为当地建设了一个发电功率为5kW的屋顶光伏电站,并配套逆变器以及约5kW的储能设备,为学校日常活动提供清洁且免费的电力供应。


“梦之网”支队在日落后进行室外施工(左右滑动查看)


无独有偶,在青海鸟岛,也有一队少年从千里之外赶来赴约。“我们在这里数羊,数普氏原羚!”今年,是“鸟岛与少年”这支品牌支队连续守约的第18个年头


“那天凌晨出发,我们坐越野车在寒风中穿越,等了很久”,生命科学学院赵天骅在随笔中写道:“但当普氏原羚跃入视野的那一刻,我立刻意识到,为了保护这些精灵,多少努力多值得!”本次实践中,“鸟岛与少年”支队全体成员参与到水鸟、植被、普氏原羚、遥感等不同科考小组,行程跨越整个青海湖保护区,观测区域近500平方公里。在协作当地管理局开展调研的同时,同学们也立足专业所学,开展了涵盖海、陆、空范围的多种自主调研,扩展了保护区内物种数据监测类型。


“鸟岛与少年”支队参与生态观测(左右滑动查看)


行在路上,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学子们有关。目光从西北转向分布在祖国各处的中核集团。“我们以两院院士和老一辈核工业科学家为榜样,要专心专注、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勇于创新。”来自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彭定远表示。


追寻老一辈核工业人的足迹,博士生必修实践赴中核集团支队成员前往了中核集团下属的6家实践单位。尽管彼此相距遥远,但他们燃烧着同一个梦想:把个人所学,用于祖国核科技工业发展。针对高能粒子射线成像、智能检测、安全分析、耐腐蚀材料、核废料处理等核能领域关键问题,他们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积极助力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等代表的国家战略工程攻坚。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殷殷嘱托,近2200名清华大学博士生在今年夏天走出校园,分赴32个省级行政区及海外3大洲12个国家,深入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基层一线。他们运用专业知识挺膺担当、躬行奉献,共完成课题项目2000余项,解决技术困难1400余个,申请专利近80项,预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6亿元,以行动真切地回应着时代的号召。


博士生必修实践赴中核集团支队项目概念图





03|从学生娃娃到荣誉村民

——心系时代的命题

你们这些学生娃娃来这,可以干些啥?”在乡村振兴中,也许不少清华学子都经历过这样的提问。


从青稚学子到经验满满的“荣誉村民”,建筑学院学生王少钒用了五年。在地总时长超300天,带队参与社会实践17次,他表示:“长期的扎根实践,我的身份由外来者转变成了在地者,这不仅是一种荣誉和证明,更是观察渔村、研究渔村、融入渔村的相互认同。”先做村民,再做建筑,实践期间王少钒与当地村民共商共营共建,累计完成乡村人居环境方案设计方案30余套,主创建成项目4个,在建1个,参与建成项目3个。


“先做村民,再做建筑”的建筑学院学生王少钒


生逢盛世,定当有为。2017年,清华大学首创“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今年暑假,工作站共派出100支支队1600余名师生赴30个省份、100个区县开展主题实践,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青年作用。赴福建福鼎支队深入基层调查民企,积极与政、民、企三方进行沟通,推动了公共设施、人居环境、样板民宿等38项成果转化落地。赴辽宁千山支队与土地和农民相遇在旷野,用调研和走访明晰发展路线,用规划和媒体承载文化内涵,用艺术和文创装点乡村生活......


心系时代命题,俯身深耕乡村振兴,放眼望尽“一带一路”。清华学子奔赴海外,在广阔天地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感谢你们带来这么多有趣的活动,多么希望我们能尽快再次见面”,一位名为Puspa(普斯帕)的印度尼西亚孩子在一张纸条上向机械工程系赴印尼海外义工与国际服务支队写道。在巴厘岛乌布村,支队成员围绕当地建设需求与发展趋势,以启蒙式教学为主,创新开设艺术、体育、科学实验等互动课程。此外,支队还与印尼巴厘海龟保护与教育中心等社会各界组织开展长期项目合作,开展海龟义肢扫描和 3D打印修复科技项目,以青年力量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


赴印尼海外义工与国际服务支队收到的来自当地孩子的信件、在乌布村支教合影。(左右滑动查看)


千年沉寂的沙漠中央,一座由东方企业建造的高楼正拔地而起。在埃及阿拉曼新城超高综合体项目中,埃及博士生实践支队的成员不仅感受到了现代化基建为当地带来的发展,更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人民的热情。支队成员林涛每每外出,总能遇到热情的埃及人民主动合影,表达对中国的喜爱。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里的故事,支队结合实践见闻拍摄了《海外工程师的一天》专题纪录片,深度展现国际工程上中国基建的足迹与成长


埃及博士生实践支队在埃及阿拉曼T01标志塔楼顶工作


2023年,恰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学校组织123支支队、1661人次师生走向海外,促进人文交流与国际传播,见证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和平与合作之路结出的累累硕果。清华学子在与当地人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中,生动体会着跨国交流与合作的力量。而青年,也更应以心中星星之火,点亮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光!


到远方去!

这个暑假,清华师生

“真刀真枪

投身社会实践”

在这门“移动课堂”中笃行不怠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清华人将在扎实的社会实践中

肩负使命,坚定信心

以青春作墨

抒写时代与个人的故事



文 | 江盛盈

素材来源 | 团委 研工部

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 

图 | 受访者提供

排版 & 编辑 | 江盛盈

责编 | 赵姝婧

审核 | 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thuxwzx@tsinghua.edu.cn


往期精选




来吧,加入我们!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明天,让我们来上一门很“清华”的课!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清华有门课,竟然有90多个教室?!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喜欢清华,请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